Kirkpatrick 四層次模型:完整衡量企業培訓成效
在企業培訓中,HR 與管理者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:課程結束後,學員的滿意度很高,甚至給予講師「幽默、生動」等正面評價,但當他們回到工作現場,卻發現學員依舊按照舊有方式工作,培訓似乎沒有帶來真正的改變。這也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:我們是否真的掌握了「培訓成效」?
由 Donald Kirkpatrick 於 1959 年提出的「Kirkpatrick 四層次模型」,至今仍是全球最具代表性、最廣泛應用的人才發展評估框架。它提醒我們,培訓評估不應只停留在表面上的「滿不滿意」,而是要從反應(Reaction)、學習(Learning)、行為(Behavior)、成果(Results)四個層次,逐步檢視:學員是否真的學會?是否落實在日常工作?是否帶來組織效益?
對企業而言,有系統性地運用這套模型,才能避免培訓成為「一次性活動」,讓學習真正轉化為價值,並且和企業的績效、策略緊密結合。
一、Kirkpatrick 評估模型的定義
Kirkpatrick 四層次評估模型,是由 Donald Kirkpatrick 於 1959 年提出,為全球最廣泛應用的培訓成效評估工具之一。它提供了由淺入深的評估邏輯,幫助企業不僅停留在「學員滿不滿意」的表面數據,更能追溯培訓是否真正促進工作行為改變,甚至帶來組織層級的效益。
分為四個層次:
1.反應層次 (Reaction):學員是否滿意?
->他們對課程設計、講師表現、教材內容、環境設備的感受如何。
2.學習層次 (Learning):是否有學習效果?
->透過前後測、角色扮演或作業檢核,衡量學員知識、技能與態度的轉變。
3.行為層次 (Behavior):是否產生行為改變?
->觀察學員是否在工作中落實所學,例如主管回饋、績效評估、同事觀察紀錄。
4.成果層次 (Results):是否值得投資?
->檢視培訓對組織的影響,如提升銷售額、降低錯誤率、改善留才率。
二、第一層:反應層次(Reaction)
->學員對培訓的即時感受,例如課程是否實用、講師是否專業、學習氛圍是否良好。
➡️案例:
Ex:新人訓練案例:HR 收集問卷 → 發現教材太艱澀 → 進而調整教材。
Ex:跨國科技公司案例:使用 Slido 即時互動平台 → 課程中即時蒐集學員反饋 → 課程滿意度提升 18%。
工具&方法:評量單、問卷、意見單、即時回饋 App
常見問題:高滿意度 ≠ 高學習效果,可能只是因為講師幽默或環境舒適。
三、第二層:學習層次 (Learning)
->學員在知識、技能、態度上的提升程度。
➡️案例:
Ex:某科技公司為工程師設計 AI 課程,透過課前測驗 vs. 課後測驗,驗證員工的演算法正確率提升 40%。
Ex:金融業的合規訓練,利用角色扮演與測驗,確保員工能在實務中辨識合規風險。
工具&方法:前後測、個別分組評量、訪談調查
常見問題:只能看到「學到了什麼」,卻不代表會應用。
四、第三層:行為層次 (Behavior)
->學員是否將所學運用在工作中,並改變行為。
➡️案例:
Ex: 銷售團隊在顧問式銷售訓練後,主管追蹤三個月,發現業務更常使用需求探索提問,並能提出至少三種解決方案給客戶。。
Ex:服務業主管參加領導力訓練,回到職場後HR透過 360 度回饋,看他是不是更善用領導技巧(如傾聽、授權)
工具&方法:前後測、上司/同儕觀察、訪談、績效指標追蹤
常見問題:需要長期觀察,且行為改變可能受主管文化、工作環境影響。
五、第四層:成果層次 (Results)
->培訓是否帶來組織層級的效益,例如降低成本、提升產能、提高顧客滿意度。
➡️案例:
Ex:某製造業推動安全訓練後,工傷率下降 30%,每年節省 200 萬元醫療費用。
Ex:金融機構導入數位轉型課程後,線上開戶率提升 50%,間接增加營收。
工具&方法:搭配 ROI 計算、追蹤組織績效數據、搭配 Phillips ROI 模型
常見問題:很難證明「成果就是因為培訓」,因為成果往往同時受到市場環境、組織政策、激勵制度影響。
六、Kirkpatrick 模型的優勢與挑戰
【優勢】
1. 全面性:從個人到組織層級,建立完整的因果鏈。
2. 國際認可:是學術界與企業界公認的標準工具。
3. 可操作性:可依課程目標,靈活選擇不同層次的評估方法。
【挑戰】
1.層次遞進不易
從「學習」到「行為」的轉化需要時間與制度支持。若缺乏主管後續跟進,學員往往停留在懂概念、卻無法在日常實。
你可以:
➡️設立 90 天行為觀察期,HR 與主管共同訂定應用頻率、執行品質等指標,每月進行 check-in 回饋。並透過「學習後任務卡」要求學員完成 2–3 項實踐,由主管驗證成效。
2.資料收集成本高
在「成果層次」蒐集數據往往需跨部門合作,牽涉營運系統、財務報表與 HR 系統,若無事前流程設計,資料容易分散,難以有效比對。
你可以:
➡️培訓前即設定觀察的 KPI 與數據來源(如營收、流失率、客服滿意度),並與 IT、營運協作導入自動化追蹤。建立 ROI 儀表板,串接 LMS 與績效系統,減少 HR 手動整理的負擔。
3.因果鏈斷裂風險
Kirkpatrick 模型假設學習成效線性遞進(滿意 → 學會 → 改變 → 創造效益),但現實中常受文化、激勵、經濟環境影響,導致「學了沒用上」或「行為改變卻無效益」。
你可以:
➡️透過 對照組或歷史數據比較,避免將所有成果歸因於培訓,同時搭配 Phillips ROI 模型,補強成本效益面,彌補第四層 ROI 的不足。
七、運用 Kirkpatrick 的必備要點
要真正發揮模型的價值,企業必須做到:
- 課前明確設定目標:先定義培訓想解決的問題與期待成果。
- 設計對應的評估工具:問卷、測驗、行為觀察表、KPI 數據,需與四層次一一對應。
- 跨部門合作:HR 需與直屬主管、管理層共同追蹤行為與成果,避免評估孤立。
- 持續追蹤與修正:不是只在課後收集數據,而要觀察 3–6 個月內的持續效果。
- 找對的講師:沒有高品質的課程設計,任何評估都只是形式。
Click here to add your own t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