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主管變教練:教練式領導讓團隊變得主動又有創新力!
身為主管或老闆的你,在日常職場生活中,你是否經常有這些感受:「我把工作內容跟部屬說明得這麼清楚,為什麼他們還是不知道怎麼做?」、「部屬只會等我下指令,他們完全不會主動思考接下來應該要做什麼!」
但真正的問題也許並非源自於部屬不夠積極、能力不足,而是因為你已經落入典型的領導誤區:過度使用指令控制型的領導方式,當你以為「越明確越好、越指導越有效率」時,反而在無形中剝奪了部屬的思考與主動性。隨著職場生態的成長蛻變,對於這些新世代的部屬,傳統高壓的管理方式只會使他們更加厭倦職場、逃避工作;然而,取而代之的管理方式應該是充分運用激勵與引導的「教練式領導」。
一、 什麼是教練式領導?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採用教練式領導?
教練式領導的起源
「教練式領導」概念的出現,最早要追溯到1970年代的美國網球教練湯瑪士・高威,他在擔任教練的過程中,經常發現這些運動員的心中有許多內在盲點與干擾,進而影響了外在表現,但運動員本身難以發現此問題。因此為了幫助他們察覺問題,他透過從旁給予運動員啟發式對話、鼓勵,引導選手自己找到心中盲點與干擾並排除,進而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。
教練式領導的定義
教練式領導源自「教練(Coach)」的概念,意思是領導者就像一位運動教練,不只是對部屬發號施令,而是要協助他們設定目標、挖掘潛能、持續學習與成長,以提問、傾聽與回饋為核心,讓部屬主動思考、勇於承擔、樂於改變。教練式領導如果運用得好,不只能實質影響部屬的績效,更能打造學習型組織文化,強化團隊人才發展與凝聚力。
為何越來越多企業都在用教練式領導
根據國際研究顯示,擁有教練式領導文化的企業,在員工滿意度、創新能力與績效表現上均明顯優於其他未採用此領導方式的企業。例如:芬蘭一項針對涵蓋88家中小企業、逾4000名員工的大型研究指出,主管採用教練式領導能有效提升部屬的工作投入程度與創新能力,進而正向影響工作成果與企業發展。這樣的轉變,背後主要來自三大驅動因素:
- 新世代員工更重視個人價值實現與工作意義:
新世代員工成長於資訊開放、強調多元與個人選擇的世代背景,他們對工作的期望不再單純只希望擁有一份穩定的薪水,而是還會重視其他因素,像是這份工作是否能實現其自我價值、這份工作的意義,以及能否帶來成就感、在這份工作中是否能參與重要決策、對工作內容是否能提出個人意見且被採納?教練式領導在這方面具有絕對優勢。透過傾聽與提問,主管能讓部屬更有被理解與被重視的感受,進而提升認同感與工作滿意度。根據Gallup研究,當主管具備教練式領導風格時,部屬的工作參與度提高將近40%,而離職率則顯著下降。
- 面對高變動性環境,企業需培養能自主應變而非單純等待命令的員工:
現代的消費市場充斥著不確定性,因為消費者需求多變且難以捉摸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等待主管下指令的員工容易失去競爭力。教練式領導強調引導而非指揮,有助於打造能自主思考、快速應變、持續學習的企業文化。當員工能獨立評估問題、尋找解決方案,企業整體的反應速度與創新力自然會跟著提高,降低突發危機造成的風險。
- 主管需從控制者轉型為激勵與啟發的角色:
在過去,主管往往被視為「指派任務的上級」,其主要任務是管理流程、控制資源與要求結果。但在今日,能夠成功帶領部屬的主管,其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下達命令的指揮官,而是能啟發部屬潛能,帶領部屬一起成長茁壯的教練。教練式領導提供了主管轉型的實際工具,像是向部屬拋出關鍵問題、經常給予部屬正向回饋、跟部屬對齊目標的會談。而這樣的轉變,往往也讓主管本身感受到更多領導成就感與影響力,形成正向循環。
推薦閱讀
二、教練式領導技巧:五大實用策略提升團隊效能
成功的教練式領導不是單靠一句「我支持你的想法與決定」就足夠,而是需具備一套實用工具與技巧。以下五項策略,是實踐教練式領導的關鍵:
- 主動傾聽與同理心建立信任:
一個好的教練式領導者,需要「聽懂」部屬對你說的這段話,背後要表達什麼需求,而非只是「聽到」部屬說了什麼話。主動傾聽與同理心包括:
- 部屬跟你說話時,你要雙眼注視對方,並善用肢體語言
- 適時回饋部屬提出的內容,同理對方的情緒
- 對話過程避免急於反駁或給予建議,而是讓部屬對自己產生信任感,進而放心說出更多想法與意見
- 問對問題,啟發部屬自我思考:
如同一句俗諺:「給人魚吃,不如教人釣魚。」當部屬遇到困難時,來向你提問求助,與其直接給予答案,不如拋出問題,陪伴部屬一起思考方法並找到答案。例如:「你覺得最理想的解法是什麼?」、「你認為還有其他可能性嗎?」、「你從這次經驗中學到什麼?」諸如此類的反思性問題能激發部屬的創意思維,主管在對談中更能適時回應知識點,不僅可以累積部屬的對應能力,更能培養部屬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當部屬未來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,部屬會知道可以先自行思考解決方案,整理出幾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後,再向主管匯報與請教,而非一遇到問題就放棄思考,馬上來詢問要怎麼解決問題。
- 設定明確目標與持續回饋:
教練式領導者不僅要幫助部屬設定明確、可衡量的目標,還需透過定期回饋來追蹤進度。重點在於:
- 使用正面回饋來強化部屬的正確行為
- 建設性批評聚焦於行為本身,而非針對部屬個人
- 與部屬一起檢視工作進展有哪邊遇到困難需要調整,重新訂定執行策略
- 建立學習型團隊文化:
打造鼓勵持續學習與嘗試創新的團隊氛圍,能讓教練式領導的執行過程更加扎實。具體做法舉例如下:
- 提供工作外的學習資源(例如:建制線上平台提供線上課程、設置閱覽室擺放各式書籍、定期舉辦個人成長類型的講座或工作坊)
- 鼓勵部屬可以跨部門向具備其他專業的同事學習,例如:一起執行一項專案、定期舉辦工作坊或研討講座,互相分享知識與經驗⋯等
- 對部屬展現出接納錯誤的態度,甚至鼓勵部屬主動說出自己犯下的錯誤,並可以視為學習契機,讓團隊一起討論如何解決錯誤、避免再犯。
- 使用GROW模型進行目標引導:
GROW模型是教練式領導常用的對話架構,包含以下四步驟:
推薦閱讀
三、企業如何落實教練式領導?企業導入案例分享
知名企業實施教練式領導的案例 – 矽谷教練
全球許多頂尖企業的領導者都曾引進「教練」來協助自己的公司經營成長,進而帶動企業整體績效表現攀升。最知名的例子就非「矽谷教練」比爾‧坎貝爾莫屬,他曾藉由教練式領導帶領蘋果創辦人賈伯斯,一路陪伴他從被踢出自己創辦的公司,再到公司瀕臨倒閉破產的險境,最後再到帶領賈伯斯突破巔峰,讓蘋果成為稱霸全世界的智慧手機品牌。此外,還有Google執行長桑德・皮蔡、亞馬遜創辦人傑夫・貝佐斯、前Meta營運長雪柔.桑德伯格等知名企業領導者都是他曾指導過的對象。
知名企業實施教練式領導的案例 – 微軟執行長
另外一個知名案例是微軟執行長薩蒂亞.納德拉,自從他接任執行長一職之後,他竟然在短短4年內就能讓微軟市值翻了6倍,讓微軟瞬間成為市值突破2兆美元的企業。然而,他這一路歷程靠的絕非是時時刻刻鞭策員工的進度、經常向員工強調績效目標,使用「教練式領導」的精神來帶領公司,其核心就是「對員工保持同理心,站在員工的角度思考、經常對員工展現關懷,在員工心中建立信任與安心感」。根據薩蒂亞.納德拉所言,在他接下執行長的時候,微軟的企業文化非常糟糕,員工不斷互相內鬥、互相較勁,而他清楚明白這樣的氛圍下企業是無法成長前進的,因此,他把「教練式領導」引入管理方針,讓員工從互相對立轉變為互相合作,成功扭轉企業文化,帶領微軟創下巔峰。
大型企業如何落實教練式領導?
大型企業若要導入教練式領導,通常會採取系統化、分層推動的方式,並結合內部管理制度、培訓資源與文化改革策略。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落實方式:
- 建立「教練文化」的共識與制度:
從高階領導層開始推動企業文化轉型,將教練式領導視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。例如:
- 將領導者的「教練能力」納入主管職能評鑑標準
- 設定OKR或KPI,注重於引領部屬、激發部屬潛能的過程品質
- 鼓勵跨部門間的教練式溝通,提升橫向合作與學習
- 系統性內訓與培訓計畫:
大型企業多半設有完整的內部講師制度,可以引進「教練式領導」概念,並針對不同管理階層設計對應訓練:
- 初階主管:設計教練式一對一會談技巧訓練
- 中階主管:教練式領導實戰模擬、情境演練
- 高階主管:建立教練文化、跨部門教練應用
中小企業如何落實領導式教練?
中小型企業在導入教練式領導的概念時,經常會因為公司沒有足夠的培訓預算,無法定期導入相關培訓而導致文化轉型就此止步。不過,透過以下方式只需要導入短期工作坊或課程培訓,也能讓中小型企業從「教練式領導」的基礎概念開始著手:
- 定期由團隊成員分享這期間學習到的知識以及遇到的工作困難,讓主管藉由引導提問方式,由成員們主動思考解決方法,並進一步引導成員們構思出最終可行的答案,而非直接告訴成員們如何解決問題
- 導入教練對話模板(例如:GROW模型)作為日常溝通工具
- 聘請專業的培訓講師,在公司內部建立為期1~2天的工作坊培養基礎概念
鼓勵主管每月與部屬進行非績效導向的一對一對話,純粹聚焦在個人成長與學習
推薦閱讀
推薦閱讀
五、結語:領導式教練不只是技巧,更是一種思維轉變
從「指揮官」轉變為「教練」並不只是技巧學習,更是一種深層的心態改變。你不再只是告訴團隊該怎麼做,而是幫助他們自己找到答案、學會解決問題,從而激發團隊成員的最大潛能。教練式領導讓企業文化變得更有溫度,不僅有助於提升績效,更是打造未來企業競爭力的關鍵。